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正文

《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戏曲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 发布日期:2022-04-18 】

课程名称:《戏曲鉴赏》

课程类别:公共限选课

学 时: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用专业:普通大专在校生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种集合音乐、表演、舞蹈、武术、文学、美术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结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赏析、教唱,不仅让学生从宏观戏曲发展史、传统戏曲剧种名段赏析实践中去初步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了解戏曲的表演、唱腔、伴奏等基本内涵;把握当前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风格;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学对象,集中到河南本土戏曲文化,通过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两段家乡特色戏曲唱段,深刻了解和把握本地域的戏曲文化。

二、课程思政目标与教学目标

1、思政目标

课程中优选经典艺术作品鉴赏,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教学中,通过戏曲作品的欣赏,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同时也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政教育。

通过戏曲欣赏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现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奋斗情怀,使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努力钻研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解、赏析、教唱,不仅让学生从宏观戏曲发展史、传统戏曲剧种名段赏析实践中去初步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了解戏曲的表演、唱腔、伴奏等基本内涵;把握当前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风格;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所学对象,集中到河南本土戏曲文化,通过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两段家乡特色戏曲唱段,深刻了解和把握本地域的戏曲文化,力求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传播者、传承者。

三、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戏曲的艺术属性,中国戏曲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了解古典戏曲、近现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吸纳古今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通过对戏曲艺术的核心——表演文化的赏析,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四、教学方法

1、讲授

2、对比

3、欣赏

4、探究

五、教学时数分配

《戏曲鉴赏》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观摩

课堂指导

小节

1

戏曲的发展历史与基本表现形式

1

1


2

课件、视频

2

唱腔流派与行当装扮、程式

1

1


2

课件、视频

3

戏曲音乐(伴奏)乐器

1

1


2

课件、视频

4

戏曲脸谱和服装

1

1


2

课件、视频

5

京剧

2

2


4

课件、视频

6

昆剧

2

2


4

课件、视频

7

黄梅戏

2

2


4

课件、视频

8

豫剧

2

2


4

课件、视频

9

越剧评剧

2

2


4

课件、视频

10

秦腔

2

2


4

课件、视频

合计

16

16


32


六、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戏曲的发展历史与基本表现形式

远古至清代戏曲的发展历史、戏曲形成初期的代表性作品、宋元南戏与元杂剧代表作家与作品、明清戏曲的代表作品与作家;戏曲基础知识,即戏曲的基本表现形、式:唱、念、做、打的具体概念、内容以及戏曲的功用。

第二章唱腔流派与行当装扮、程式表演

戏曲表演的核心元素——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

世纪上半叶戏曲的发展,戏曲唱腔流派分类、内容,四大名旦的唱腔特征、代表剧目,近代比较突出的唱腔流派代表人物;生、旦、净、丑行当,戏曲角色体制,戏曲的表演程式内容及规范。指导学生通过角色化妆表演,体验、掌握不同的角色内涵、表演程式。

第三章戏曲音乐

建国后传统戏曲的发展现状,新时期与文革时期的戏曲改革,京剧样板戏赏析,当代戏曲的继承与发展,戏曲音乐的分类,传统剧种、地方声腔代表性戏曲乐器赏析,戏曲音乐伴奏体制(各剧种的曲牌不同)。

第四章戏曲脸谱和服装

戏曲脸谱和服装相关知识。

第五章京剧

京剧发展历史与现状,结合经典剧目,如《空城计》。(空城计为老生代表剧目,唱腔流派分:马派、杨派、奚派、俞派)选段演唱。使学生了解、掌握京剧的声腔特色,包括唱腔风格、唱腔与伴奏的结合、咬字吐字、行腔韵味润腔等方面。

第六章昆剧

昆剧发展历史与现状,结合昆剧经典剧目,如《长生殿》。使学生了解、欣赏昆剧的声腔特色,包括唱腔风格、唱腔与伴奏的结合、咬字吐字、行腔韵味等方面。

第七章黄梅戏

黄梅戏发展历史与现状,代表剧目《天仙配》部分选段的演唱,使学生了解、欣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却在安徽茁壮成长的家喻户晓的剧种黄梅戏的声腔特色,包括唱腔风格、唱腔与伴奏的结合、咬字吐字、行腔韵味润腔等方面。

第八章豫剧《花木兰》选段演唱

第九章越剧和评剧

第十章秦腔

七、课程考核

考核形式: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戏曲鉴赏》,郭克俭主编,韩启超、汪静一参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3、《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袁静芳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